目前分類:IAT介紹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整理與歸類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進行的動作,例如搬家時便需思考要怎麼整理物品,請想像房間裡有一堆書籍待裝箱,這些書有程式設計與心理治療兩類,這兩類書還各有中文與英文兩種,若目前只有兩個箱子,你會怎麼歸類呢?其實要怎麼分類會依一個人的習慣而定,有的人會把程式設計與心理治療類各裝一箱,但也可能是將中文與英文的書籍各裝一箱。IAT便是採用歸類的方式來評估態度,這種測量方式在國外已有百篇以上的文獻,近年來國內也開始研究與應用這種技術測量到不同主題上。例如自尊(余思賢, 2001; 余思賢 & 孫蒨如, 2004; 李威震, 2002; 陳學志, 李威震, 周泰安, & 卓淑玲, 2002)、自殺意圖(汪炳宏, 2003)、害羞(周泰安, 2003)、同性戀態度(塗沅瀓, 2002)、性別刻板印象(翁正澤, 2004)、成人依戀型態(陳曉維, 2003)與軍事服從(邱發忠, 徐芝君, 陳學志, & 卓淑玲, 2004)等等。

       IAT測驗是由Greenwald在1998年提出的,需在電腦上進行,受試者要依據詞彙類別快速作反應。IAT的原理是,如果受試者主觀認為某兩個概念有高度相關時,而作業規則正好也與受試者內在的規則一致,則反應時間會較快,相反的,若作業的規則與受試者內在的概念不一致時,這會產生衝突,因為受試者需要抑制本身的反應傾向來配合作業規則,導致反應時間變慢。例如,一位對黑人有偏見的受試者,其內在規則會傾向將黑人與負向評價放在一起,白人與正向評價放在一起,若作業規則指示「當黑人的姓名或負面評價詞出現時按左鍵,白人的姓名或正向評價詞出現時按右鍵,請您盡可能的快速作答」,這個分類規則正好與這位受試者的內在規則一致,受試者只要知道與不好的概念有關的詞要按左鍵,與好的概念有關的詞要按右鍵便可以自動做反應。但是當作業規則是「當黑人的姓名或正向評價詞出現時按右鍵,白人與負向評價詞出現時按左鍵,請您盡可能的快速作答」,這樣的作業規則便與受試者內在的規則不一致,受試者需要抑制既有的內在規則,依照作業規則作反應,這種情況相較於內在規則與作業規則一致時,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換句話說,當這位對黑人有偏見的受試者看到黑人的姓名時會同時聯想到負向評價,依據作業規則是看到黑人的姓名要按右鍵,可是按右鍵卻跟正向評價詞有關,這樣的衝突便會讓受試者瞬間有種想按右鍵卻又按不下去的感覺,這個瞬間的遲疑便會增加反應時間,同理,看到白人的姓名聯想到正向評價,而作業規則是看到白人的姓名要按左鍵,可是左鍵與負向評價有關,此時也會產生矛盾。

leev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外顯測量要能有效的評估態度,必須要受試者依據實際情況據實填答,但實際上受試者會考量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式來作答,常見的是社會讚許反應(social desirability responding)(Paulhus & Reid, 1991),即人們在作答時並不是依照其內在的心理感受,而是傾向回答迎合他人或社會上普遍能被接受的答案,這會高估被讚許的反應,低估不被讚許的反應。Hays,Hayashi, & Stewart(1989)指出「作答情境」或「人格特質」都可能造成社會讚許反應。作答情境是指個體會依場合回答與自己既有態度不一致的話。例如為了維護自己的形象,虐待孩子的人不會在社工面前承認自己是施暴者(Stowman & Donohue, 2005);或者是患者為了讓醫師喜歡自己,便謊稱自己有定時服藥,來獲取醫師的好感,此現象也稱之為印象整飾(impression management),也就是說,受試者是有意的、有目的讓自己在他人面前呈現出一個好的印象。為了避免這些問題,通常會以提醒受試者需誠實作答,保證受測資料不外流,或是採用匿名的方式,來避免影響正確結果。但這並不能確保受試者不使用社會讚許反應,特別是那些傾向不在他人面前表達自己看法的人。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避免受試者有機會掩飾自己的反應,而內隱測量正可克服這類的問題。

       內隱測量在Greenwald(1998)提出內隱連結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之前,常見是採用促發(priming)的技巧來評估內隱態度、刻板映象、自尊、與自我和重要他人(Fazio & Olson,2003)。這種作業通常是要受試者在電腦上分類詞彙,其程序是先讓受試者看一個促發刺激,這個刺激可以是閾下或閾上的,然後再出現目標詞,請受試者依據詞彙的性質做反應,例如依據詞彙的正向或負向來分類。實驗程式會記錄受試者看到目標刺激後做判斷的反應時間與錯誤率。其原理是將個體的知識視為知識網路,類似大腦神經網絡互相連結的概念系統,因此當某一語意節點(node)被活化時,依激動擴散假說,活化能量會沿著連結網路,活化相關的概念,其他與這個語意節點相關連的節點也會受到影響,使得這些相關的節點容易被激發。例如促發刺激是醫生,與其相關的節點會是護士、藥物、助人等等。因此,如果接下來出現的目標刺激與促發刺激越有關連,個體對該刺激的判斷就越快。所以若促發刺激與目標字詞屬性一致或關連性越高,便會加速分類,反之會降低分類速度,因此促發刺激的類別會影響反應。若把促發刺激改為態度對象(例如,黑人與白人),目標刺激使用正負向評價,便可用來評估對黑人的態度。例如Fazio 等人(1995)採用黑人與白人臉孔圖片作為促發刺激,正負向的詞彙做目標刺激。若受試者本身對黑人有偏見,認為黑人與負向刺激關聯較強,那麼當促發刺激出現黑人的臉孔,目標刺激出現負向詞彙時,反應速度會變快,反之,若觸發刺激出現白人臉孔,目標刺激出現負向詞,反應時間會變慢。然而這種測量方式的效果量通常小,且採用促發技術的個別差異測量,其可信度是低的或頂多中等,所以將這種不可靠的測量用來偵測個體間的差異會是個大問題 (Greenwald & Banaji, 1995)。因此需要一種方法能夠有穩定的內部一致性與再測信度,就像直接測量外顯特質一般。

leev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態度的測量方式可分為兩種,外顯測量與內隱測量,如表3所示。外顯測量法,可直接測量受試者對客體的態度,包含語義差別法(semantic differential)(Osgood ,1957)、李克特式量表(Likert scale)(Likert,1932)、塞斯通式量表(Thurstone scale) (Thurstone ,1929)。外顯測量一般來說可應用範圍廣泛且方便施測,但會受到社會讚許反應影響;另一種方式則是間接的測量受試者的態度,稱為內隱測量,可採用各種方式讓受試者不由自主的透露出自己內心的偏好,約分為五種。

(一)促發技術:其原理是先前看過的促發刺激會影響對目標刺激的反應,也就是說,若促發刺激與目標刺激有共同屬性,此時作業反應會較快,若屬性不同則作業反應較慢,因此可依據反應時間的差異來推估受試者的態度。Fazio et al.(1995)曾用來測量種族偏見,缺點是效果量較IAT小。

(二)投射技術:原理是讓受試者看模糊的刺激後做反應,例如語句完成測驗、字幹填充法。語句完成測驗可依據研究者的需要自編,以呈現「我覺得藥物……」、「精神病藥會………」等等未完成的句子,讓受試者將該句子完成,缺點是此法以質性的評定為主,缺乏客觀數據。字幹填充法(word-fragment completion task)則是呈現未完成的單字讓受試者自行填寫字母,例如Gilbert & Hixon(1991)運用促發技術,先讓受試者先接觸白人和亞洲人研究者,再請受試者填寫對亞洲人有歧視的字幹,例如S___Y (SHY), S___ORT (SHORT), RI___E (RICE), POLI___E (POLITE), 與 N___P (NIP),若受試者對亞洲人有偏見,填答的結果應該會有較多歧視的字。但受試者的反應除了被促發產生的內隱記憶外,也可能是本身較熟悉這些歧視字造成的。 

leev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兩種主要觀點來解釋內隱與外顯態度的關係,單一態度模式(single attitude model)與雙態度模式(dual attitudes model )。單一態度模式(Smith & Decoster,2000)認為態度是單一建構,新的態度會將舊態度取代,而非同時存在。這兩種態度是源自於相同態度建構,差別在於測量方式不同,不同的測量會測量到該建構下的不同歷程。換句話說,外顯測量是測量進入意識後的態度,內隱測量所測得的態度是尚未進入意識的態度,因此這兩種測量結果是否一致要看個體在態度進入意識後要不要再加以改變。

      Fazio & Towles-Schwen(1999)提出MODE model(Motivation and Opportunity as Determinants of mode of behavioural decision-making),也傾向單一態度模式,認為內隱與外顯態度的關係會受到動機和機會的影響。動機是指想要掩飾的意圖;機會是指掩飾行為的條件,例如當有立即做出反應的時間壓力時,個體便沒有機會掩飾自己的偏見。當掩飾的動機與機會高時,內隱與外顯態度的相關低,當掩飾的動機與機會低時,內隱與外顯態度的相關高。所以當個體本身存在不被環境接受的態度且擔心讓他人知道會對自己不利時,例如偏見、刻板印象,採用直接測量會因為社會期許效應修正個體真實的反應,而間接測量可以避開這一個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通常這兩種態度會出現低相關(Devine, Plant, Amodio, Harmon-Jones, & Vance, 2002; Kawakami & Dovidio, 2001)。 

      雙態度模式(dual attitudes model )認為這兩種態度各是不同建構 ( Wilson, Lindsey, & Schooler, 2000)。在單一態度模式中,新的態度會把舊的態度取代,但在雙態度模式中,新態度是把舊態度覆蓋過去,這裡指的覆蓋就像太陽出現時便看不到月亮一樣,太陽光會讓人看不到月亮,但月亮並沒有因此消失。所以雙態度模式認為當個體對於態度對象物同時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評估時,哪一種態度會凸顯出來成為外顯態度,需靠個體既有的認知資源來提取,假設對同一個對象同時有A與B兩種態度,若成功獲取A態度便會報告出A,A便是外顯態度,B則成為內隱態度。當B態度成為內隱態度時,仍會影響非自主控制的反應,例如非語言行為。 不論是單一態度模式或雙態度模式,內隱態度的概念讓我們可以解釋態度與行為間不一致的現象。

leev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什麼是內隱測量與內隱態度?

        社會新聞常會將精神分裂患者的攻擊行為過度渲染,讓許多人都認為精神病患是危險的、怪異的,盡量不要接近這些患者,但是當被詢問「你會歧視精神病患嗎?」,為了避免被人說自己歧視精神病患,多數人可能都會說「不會」。由此可知我們會有不願讓他人得知的態度,Fazio (1990)將個體不願被他人得知的態度稱之為內隱態度。
 
      「態度是一種內隱(implicit)、驅力產生的反應」(Doob, 1947) 「假如我們能意識到我們的態度,那態度便可預測我們的行為」 (Myers, 1990, p. 40) (引自 Greenwald & Banaji,1995)

        在1947年Doob當時的背景是精神分析盛行的時代,可以理解他把態度視為內隱的、驅力產生的,但在認知行為學派興起後把態度視為非意識下的說法便逐漸消失,然而到了1990年Myers暗示態度可能存在非意識的層面,且會對行為產生影響,這樣的看法顯示態度可能有兩種狀態,可意識到的態度與不能意識到的態度。

leev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