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顯測量要能有效的評估態度,必須要受試者依據實際情況據實填答,但實際上受試者會考量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式來作答,常見的是社會讚許反應(social desirability responding)(Paulhus & Reid, 1991),即人們在作答時並不是依照其內在的心理感受,而是傾向回答迎合他人或社會上普遍能被接受的答案,這會高估被讚許的反應,低估不被讚許的反應。Hays,Hayashi, & Stewart(1989)指出「作答情境」或「人格特質」都可能造成社會讚許反應。作答情境是指個體會依場合回答與自己既有態度不一致的話。例如為了維護自己的形象,虐待孩子的人不會在社工面前承認自己是施暴者(Stowman & Donohue, 2005);或者是患者為了讓醫師喜歡自己,便謊稱自己有定時服藥,來獲取醫師的好感,此現象也稱之為印象整飾(impression management),也就是說,受試者是有意的、有目的讓自己在他人面前呈現出一個好的印象。為了避免這些問題,通常會以提醒受試者需誠實作答,保證受測資料不外流,或是採用匿名的方式,來避免影響正確結果。但這並不能確保受試者不使用社會讚許反應,特別是那些傾向不在他人面前表達自己看法的人。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避免受試者有機會掩飾自己的反應,而內隱測量正可克服這類的問題。

       內隱測量在Greenwald(1998)提出內隱連結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之前,常見是採用促發(priming)的技巧來評估內隱態度、刻板映象、自尊、與自我和重要他人(Fazio & Olson,2003)。這種作業通常是要受試者在電腦上分類詞彙,其程序是先讓受試者看一個促發刺激,這個刺激可以是閾下或閾上的,然後再出現目標詞,請受試者依據詞彙的性質做反應,例如依據詞彙的正向或負向來分類。實驗程式會記錄受試者看到目標刺激後做判斷的反應時間與錯誤率。其原理是將個體的知識視為知識網路,類似大腦神經網絡互相連結的概念系統,因此當某一語意節點(node)被活化時,依激動擴散假說,活化能量會沿著連結網路,活化相關的概念,其他與這個語意節點相關連的節點也會受到影響,使得這些相關的節點容易被激發。例如促發刺激是醫生,與其相關的節點會是護士、藥物、助人等等。因此,如果接下來出現的目標刺激與促發刺激越有關連,個體對該刺激的判斷就越快。所以若促發刺激與目標字詞屬性一致或關連性越高,便會加速分類,反之會降低分類速度,因此促發刺激的類別會影響反應。若把促發刺激改為態度對象(例如,黑人與白人),目標刺激使用正負向評價,便可用來評估對黑人的態度。例如Fazio 等人(1995)採用黑人與白人臉孔圖片作為促發刺激,正負向的詞彙做目標刺激。若受試者本身對黑人有偏見,認為黑人與負向刺激關聯較強,那麼當促發刺激出現黑人的臉孔,目標刺激出現負向詞彙時,反應速度會變快,反之,若觸發刺激出現白人臉孔,目標刺激出現負向詞,反應時間會變慢。然而這種測量方式的效果量通常小,且採用促發技術的個別差異測量,其可信度是低的或頂多中等,所以將這種不可靠的測量用來偵測個體間的差異會是個大問題 (Greenwald & Banaji, 1995)。因此需要一種方法能夠有穩定的內部一致性與再測信度,就像直接測量外顯特質一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ev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