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與歸類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進行的動作,例如搬家時便需思考要怎麼整理物品,請想像房間裡有一堆書籍待裝箱,這些書有程式設計與心理治療兩類,這兩類書還各有中文與英文兩種,若目前只有兩個箱子,你會怎麼歸類呢?其實要怎麼分類會依一個人的習慣而定,有的人會把程式設計與心理治療類各裝一箱,但也可能是將中文與英文的書籍各裝一箱。IAT便是採用歸類的方式來評估態度,這種測量方式在國外已有百篇以上的文獻,近年來國內也開始研究與應用這種技術測量到不同主題上。例如自尊(余思賢, 2001; 余思賢 & 孫蒨如, 2004; 李威震, 2002; 陳學志, 李威震, 周泰安, & 卓淑玲, 2002)、自殺意圖(汪炳宏, 2003)、害羞(周泰安, 2003)、同性戀態度(塗沅瀓, 2002)、性別刻板印象(翁正澤, 2004)、成人依戀型態(陳曉維, 2003)與軍事服從(邱發忠, 徐芝君, 陳學志, & 卓淑玲, 2004)等等。

       IAT測驗是由Greenwald在1998年提出的,需在電腦上進行,受試者要依據詞彙類別快速作反應。IAT的原理是,如果受試者主觀認為某兩個概念有高度相關時,而作業規則正好也與受試者內在的規則一致,則反應時間會較快,相反的,若作業的規則與受試者內在的概念不一致時,這會產生衝突,因為受試者需要抑制本身的反應傾向來配合作業規則,導致反應時間變慢。例如,一位對黑人有偏見的受試者,其內在規則會傾向將黑人與負向評價放在一起,白人與正向評價放在一起,若作業規則指示「當黑人的姓名或負面評價詞出現時按左鍵,白人的姓名或正向評價詞出現時按右鍵,請您盡可能的快速作答」,這個分類規則正好與這位受試者的內在規則一致,受試者只要知道與不好的概念有關的詞要按左鍵,與好的概念有關的詞要按右鍵便可以自動做反應。但是當作業規則是「當黑人的姓名或正向評價詞出現時按右鍵,白人與負向評價詞出現時按左鍵,請您盡可能的快速作答」,這樣的作業規則便與受試者內在的規則不一致,受試者需要抑制既有的內在規則,依照作業規則作反應,這種情況相較於內在規則與作業規則一致時,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換句話說,當這位對黑人有偏見的受試者看到黑人的姓名時會同時聯想到負向評價,依據作業規則是看到黑人的姓名要按右鍵,可是按右鍵卻跟正向評價詞有關,這樣的衝突便會讓受試者瞬間有種想按右鍵卻又按不下去的感覺,這個瞬間的遲疑便會增加反應時間,同理,看到白人的姓名聯想到正向評價,而作業規則是看到白人的姓名要按左鍵,可是左鍵與負向評價有關,此時也會產生矛盾。

leev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